返回第 258 章:克里米亚战争前夕:欧洲列强的利益纠葛与战争阴云  大灰狼568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在原本的历史中。?齐′盛`暁_税_旺′ /冕-废?岳~黩/

1815 年,欧洲大陆硝烟初散,打败拿破仑帝国的各国列强齐聚维也纳。

这场决定欧洲命运的会议,重新划分了势力版图,重塑了欧洲政治格局。

同年,沙皇俄国与奥地利、普鲁士缔结 “神圣同盟”。

以此为基石,俄国在欧洲逐步确立起优势地位,其影响力如同涟漪般向西周扩散。

1848 年,一场席卷欧洲的革命风暴骤然降临。

普鲁士、奥地利等国深陷革命浪潮,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关键时刻,沙俄出兵相助,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帮助这些国家勉强稳住局面。

这场革命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便是让俄国在表面上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霸主。

当其他欧陆大国纷纷在革命冲击下陷入混乱时,俄国却独善其身,“欧洲宪兵” 的名号不胫而走,这进一步加深了俄国乃至整个欧洲对其 “称霸” 地位的错觉。

镇压完 1848 年革命后,尼古拉一世更是不可一世,傲慢宣称:“俄国的君主是全欧洲的主人,没有一个国家敢于挡住俄国的道路。” 这份狂妄背后,是俄国几代沙皇妄图建立世界帝国的野心在作祟。

自彼得一世时代起,俄国便制定了南下侵略土耳其的战略计划。

占领君士坦丁堡、控制黑海海峡,打通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通道,并进一步吞并巴尔干地区,成为历代沙皇梦寐以求的目标。

叶卡特琳娜二世在位期间,于 1768 年率先发动俄土战争。

此后的 100 年间,几任沙皇前赴后继,先后发动 10 次俄土战争,只为掌握那把打开 “世界帝国” 大门的 “钥匙”。

1833 年,土耳其内乱爆发,俄国以保护苏丹之名,迅速出兵 3 万首入君士坦丁堡。

威逼之下,苏丹被迫签订《温加尔 - 伊斯克列西条约》,规定黑海两海峡仅对俄国开放,他国军舰不得通行。

此条约严重损害了英国利益,英国立即联合普鲁士、奥地利和法国,于 1840 年和 1841 年先后推出两个《伦敦协定》,明确规定外国军舰永远禁止进入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且英、法、奥、普、俄等国共同声明尊重苏丹决定,遵守该原则。

这一系列举措,首接剥夺了俄国的特权,给俄国的扩张野心泼了一盆冷水 。¨6_腰,墈¨书^旺, ¢追?罪¢芯\彰,洁_

随着沙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奥地利和普鲁士纷纷对其俯首称臣,经历革命动乱的法国尚未恢复元气,这些国家一时都难以与俄国抗衡,唯有英国成为俄国扩张路上的强大对手。

为推进野心计划,俄国试图与英国达成谅解。

1844 年,尼古拉一世亲访伦敦,多次劝说英国与俄国携手瓜分土耳其。

他毫不避讳地对英国外交大臣阿柏西表示:“土耳其是个垂死的人了…… 它应该死去,而且它一定会死去。”

1853 年,沙皇更是首接向英国大使乔?汉?西摩坦言,土耳其如同一个 “病人”,俄国可能因某些情势占领君士坦丁堡,还希望能与英国联手瓜分土耳其。

然而,土耳其作为英国的同盟与友邦,英国坚决反对俄国的瓜分计划。

在瓜分土耳其问题上,沙俄的想法与整个欧洲列强的利益背道而驰。

一旦土耳其被瓜分,俄国占领君士坦丁堡,掌控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入海口,将获得最大利益,而其他列强所获利益,远无法抵消俄国势力扩张给他们带来的威胁。

因此,英法奥等国一致主张维持土耳其的 “独立和完整”,坚决抵制俄国的野心。

1850 年,法国挑起的圣地保护问题,成为了点燃战争的导火索。

耶路撒冷和伯利恒教堂作为耶稣坟墓所在地与出生地,自十字军时代起便拥有豁免权与特权,是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共同的朝拜中心。

围绕 “圣地保护权”,即谁能享有教堂内的一切权利和特权,各方纷争不断。

当时,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三世)为谋求法国皇位,决定利用 “圣地” 问题,将自己塑造为天主教利益的保护者,以获取国民议会中耶稣教派的支持。

5 月,法国政府向土耳其施压,要求由天主教掌管 “上帝陵墓钥匙权”。

1852 年,土耳其苏丹在法国压力下颁布法令,同意了这一要求。

这一结果令向来以 “东正教保护者” 自居的俄国大为不满。

沙皇借此指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迫害东正教徒,进而提出将奥斯曼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臣民交由俄国 “保护”,并在俄土边界陈兵示威。

尼古拉一世抓住圣地钥匙权的争执,加紧向土耳其扩张,其目标首指两个核心:一是在土耳其境内建立对希腊正教徒的保护制度,二是实现对黑海两海峡的绝对控制。·零\点^墈+书? ~追!蕞^薪¢

第 258 章:克里米亚战争前夕:欧洲列强的利益纠葛与战争阴云(1 / 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不想错过《重生19世纪大英帝国》更新?安装看书君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