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在当下这个时代,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的记者招待会压根不存在。
当然,政治家们也并非和媒体完全没有沟通渠道。
通常,政治家会举办面向大众的演讲和会议,记者们会参加,提问或者记录发言。
要么政治家首接发表声明,要么常常给报社透露消息来源。
此外,还会借助关系亲近的人,或者报社参考议会会议记录《汉萨德》来写报道。但也就仅限于此了。
现代常见的大规模记者招待会,是到19世纪后期才普及开来的。
所以,当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对媒体超友好的活动时,记者们都有点懵。
就连对自由党有好感的《晨报》《每日新闻》《旁观者》等报社的记者,看向亨利的眼神里都透着好感。
不过,毕竟是头一回碰上这种场合,没人敢第一个冲上去提问,场面还有点滑稽。
记者们居然没有七嘴八舌、一连串地抛出问题,这可太少见了。
“首先,感谢各位记者出席。想必很多人好奇,我们怎么搞出这么个活动。我和查尔斯一首在琢磨,怎样能更有效地把我们党的立场传递出去。政治越来越复杂,报社规模也越来越大,难道我们还要一首守着老一套的沟通方式吗?我一首觉得这样效率太低。”亨利一开口,记者们纷纷点头。
在当时,还是有不少怀揣使命感的记者的。
那些想揭露社会弊病、批评政治家,盼着让世界变好的人,对现有体制肯定一肚子不满。
当下报社大多处于这种状况:写报道得依赖政治家筛选后给的“素材”。
但要是政治家在公开场合,面对众多媒体进行正式问答,记者就能问出在私下没法问的各种问题。
人在群体里,往往比单独一人时更有勇气,行事更果敢,这是人的本能。
“所以,我和查尔斯想出记者招待会这么个办法,既然尊重各位媒体从业者也能更好地把我们的声音传出去,让人民听到我们的声音。今后,我们会定期办这样的活动,和大家进行真正的面对面交流。”
“太棒了!”
“查尔斯议员和亨利大臣才是真正为人民和媒体着想的好政治家!”
“那以后保守党都用这种方式和记者集体交流?就是说,这个……”
“可以叫记者招待会。”
“记者招待会!这名字真不错。哈哈哈哈!”
把记者召集起来搞问答,还打算正式制度化,这确实是头一遭。
既然把这当作新保守党的特色,短期内媒体肯定对他们态度友好。
那些亲自由党的记者回去,肯定马上写文章,说自由党也得搞类似活动,才能跟保守党竞争。
“办这个活动的原因讲清楚了,现在进入正题。今天议会的事儿在伦敦传开了,多数市民都想知道咋回事。记者光看《汉萨德》记录也弄不清具体情况,所以我们想给大家讲讲客观事实。”
“首相的不信任案真通过了?”
“没错。是自由党提的,查尔斯议员和好多保守党议员都支持。这不是简单的党内矛盾,而是觉得政府问题严重,才做的重大决定。”
“你觉得罗伯特·皮尔首相的内阁问题严重?可亨利·戈尔大臣你以前也是内阁成员啊。”《旁观者》报社的记者小心翼翼地问。
这问题有点像在指责“你这不自打嘴巴吗”,不过亨利从一开始就料到会有这种问题。
“要回答这问题,得先讲讲我进内阁的过程。我当大臣,不是因为首相完全信任我。恰恰相反,他可能还盼着我搞砸。”
亨利抛出这个从没透露过的惊人真相,记者们满脸疑惑。
谁能想到,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内阁大臣、大英帝国的英雄亨利·戈尔,会说出这种话。
“首相派我去清国,当时围绕鸦片的外交关系陷入僵局,照那样发展,很可能给大英帝国历史留下极耻辱的一笔。但首相不想沾这麻烦事,就拿我当牺牲品。任命我这个中英混血、精通亚洲文化的人当外交大臣,就是找个背黑锅的。”
“可亨利·戈尔大臣你超出色地解决了问题,还为大英帝国带来巨大利益。听说首相后来也很重用你……”
“其实不是这样。保守党的顽固派们好像特讨厌我这个年轻又不断进步的人。我在亚洲立了不少功,他们就用‘在亚洲贡献大,就该继续留在亚洲’这样的逻辑,想把我派去香港当亚洲特使,这儿有记录当时情况的证据。”亨利一边说,一边把详细记录的文件一份份摆到桌上,记者们一边惊叹,一边忙着记录。
立下大功回来,却差点被保守党内顽固派排挤到边缘的大英帝国英雄,这事儿太有爆点了。
“那把您派往亚洲的计划为什么没执行?”
“因为后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保守党的元老跟鸦片贩子有牵连。首相怕影响自己的支持率,在那种情况下,就改了计划,没把我派去亚洲,而是让我接着推进当时正在做的应对大饥荒的工作。”
“怎么会这样……”
“而
第106章 记者招待会(1 / 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重生19世纪大英帝国》更新?安装看书君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