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山压顶般令人窒息。
若将英国本土以及散布在全球各地的所有殖民地的人口全部加总起来,仔细盘算一番,恐怕总数都未必能达到清国人口的一半之多。
如此悬殊的人口差距,己然足以说明诸多问题。
在军事战略的探讨层面,众多军事专家与学者大多持有这样一种观点:
“倘若大英帝国与清国正面交锋,在一场场具体的战斗中,大英帝国凭借先进的军事技术与训练有素的军队,或许不会轻易落败。然而,战术上的单次胜利与战略上的最终胜利,实则有着天壤之别。一旦清国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地将战争持续下去,鉴于大英帝国长途远征所存在的天然局限性,诸如后勤补给的艰难、战线过长的隐患等,我们必然会在这场持久战中遭受相当惨重的损失。”
这一观点,不仅代表了英国国内军事智囊团的主流看法,更是整个欧洲大陆对于清国实力的普遍认知。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尽管英国在工业技术方面确实领先于清国,枪炮舰船等军事装备更为先进,但在清国那庞大到近乎恐怖的人口数量面前,这些优势似乎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毕竟,无论在战场上取得多少次战术层面的胜利,倘若国家整体的战斗持续能力跟不上,无法承受长期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那么从战略全局的角度来看,最终还是难逃失败的厄运。
自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历经那场残酷战争洗礼的欧洲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这一关乎国家命运的绝对真理。
因此,在面对清国这个庞然大物时,整个欧洲都不得不保持高度的谨慎,行事小心翼翼,不敢轻易挑起战端。
然而,就在这样一片对清国心存忌惮的阴霾之下,一个独特的人物横空出世,他宛如一道耀眼的闪电,一举划破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固有观念的重重迷雾。
此人便是亨利·戈尔,一位流淌着亚洲血液的英国贵族,阿伦伯爵的尊贵身份赋予了他在英国上流社会一定的话语权。
亨利·戈尔自幼便对亚洲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等方面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不懈的学习与钻研,积累了极为深刻的了解。基于这份对亚洲事务的独到认知,他在英国国内的政治舞台上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坚决主张英国必须修正原有的对亚洲,尤其是对清国的固有观念。
他并非只是一介空谈之辈,只会在朝堂之上高谈阔论,而是凭借着自身卓越非凡的能力,在实际的政治与外交运作中,完美地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与前瞻性。
长久以来,困扰了英国与清国之间长达十多年的贸易问题,在亨利·戈尔的积极斡旋与运兵如神的指挥之下,竟然奇迹般地得以全部解决。
至于他究竟采用了何种手段,运用了怎样精妙绝伦的谋略,外界至今不得而知。
但最终呈现出的结果却是,原本在贸易谈判中态度强硬的清国方面,率先做出了让步,而且这一让步并非仅仅是小打小闹的妥协,而是给予了英国极为丰厚且具有长远利益的贸易条款。
这一成果的取得,让整个英国政界为之震动,商界更是欢呼雀跃。
倘若事情仅仅止步于此,亨利·戈尔或许只会被世人视为外交界的一颗璀璨新星,一位天赋异禀的外交天才。
然而,命运似乎格外青睐这位与众不同的贵族。
在后续与清国可能爆发的一系列冲突中,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战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场战争中,亨利·戈尔宛如一位运筹帷幄的军事统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巨大作用,取得了一系列耀眼夺目、令人瞩目的辉煌成果。
战争结束之后,诸多参与其中的英军高级将领纷纷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亨利·戈尔的高度赞誉与钦佩之情。
>乔治·义律海军司令曾郑重地说道:“在这次战争期间,我所承担的职责仅仅是负责具体的军事指挥工作。然而,所有关乎战争走向的重大战略决策,无一不是严格按照大臣的意见来决定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大臣的高瞻远瞩与英明决策,这场战争的结果或许会截然不同。”
>休·高夫陆军司令同样对亨利·戈尔的谋略推崇备至,他感慨道:“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我只是一丝不苟地完全按照他的指示去执行各项军事行动。而清国方面的军队,就好像被无形的绳索牵着鼻子走一样,完全陷入了我们的战略布局之中。亨利·戈尔大臣那令人惊叹不己、宛如神秘莫测的指挥艺术,己然达到了一种让我望尘莫及、只能仰望的崇高境界。”
>香港总督查理·义律在提交的汇报中,更是毫不吝啬对亨利·戈尔的赞美之词:“回顾这场战争,我们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失败。因为在战争尚未正式打响之前,清国的军事力量实际水平,以及他们在战争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所有应对策略,都早己在亨利大臣的精准掌控之中。他仿佛拥有一双能够洞察未来的慧眼,将整个战局的发展趋势看得清清楚楚。”
类似这样饱含着对亨利·戈尔高度赞誉的报道,无论是在秉持保守立场的报纸上,还是在倾
第85章 凯旋回国(3 / 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重生19世纪大英帝国》更新?安装看书君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