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3章 1840:稀里糊涂的战争开始了  大灰狼568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在他看来,广州虽繁华,但并非英军此次行动的关键目标,北方那片广袤的海域和更为重要的港口,才是他们真正的舞台。

在封锁广州口岸之前,英国侵华远征军海军司令官乔治?义律,郑重其事地发出了公告。

他站在舰桥上,身旁是一群神色冷峻的军官,手中拿着早己拟好的公告文书,高声宣读:

“现奉英国女王陛下政府命令,本司令特此公告:从本月二十八日起,对广州入口所有河道港口一律进行封锁!”

这一公告,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广州海面原本的平静。

随后,这一公告被译成中文,按照中文格式精心编成说帖,写在一块块木牌之上,被英军士兵插于尖沙嘴一带的海滩上。

过往的渔民和百姓看到这些木牌,心中不禁涌起一阵不安,他们隐隐感觉到,一场巨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罗伯特·皮尔首相,曾向英军提出要求,即便不在广州开战,至少也要在广州递送一份《大英帝国致大清皇帝钦命首相书》的英、中文本。

然而,亨利却固执地坚持不让广州当局最先知道英国的要求究竟是什么。

亨利,有着自己的盘算,他不愿在清国的面前显露出丝毫的姿态低下。

英军这一按兵不动、径首北上的举动,被清军解读为畏惧林则徐在广州的设防。

实际上,根据英军内部的文件显示,他们只是严格奉行英国政府此前发出的北上训令而己。

但在当时的局势下,这种解读也并非毫无道理。

林则徐在广州积极筹备海防,加强炮台建设,招募兵勇,对英军的动向保持着高度警惕。

他的一系列举措,确实让英军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总之,查理?义律和乔治?义律这对堂兄弟俩,于 6 月 30 日毅然率领大小船舰西十三艘,浩浩荡荡地离粤北上。

他们的舰队在海面上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队列,白色的船帆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宛如一条钢铁巨龙向着北方游弋而去。

英军仅留下 “都鲁壹” 号、“拉呢” 号、“海阿新” 号及 “哥伦拜恩” 号、武装汽船 “进取” 号继续封锁广州。这几艘战舰如同几只忠诚的猎犬,紧紧盯着广州口岸,防止任何船只进出。

在英国的外交和军事游戏规则中,这份致清国皇帝钦命首相书实际上就是一份最后通牒。

它意味着英国己经将自己的诉求和条件摆在了桌面上,如果清政府不满足这些要求,战争将不可避免地全面爆发。

然而,亨利却将这份至关重要的最后通牒藏着掖着,就是不给清廷。

这一行为让林则徐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

当定海都失陷了,林则徐还在上奏,向道光皇帝汇报,称英船惧怕广东战备的严密,驶出老万山,乘东风扬帆而去了。

他的这份奏报,一方面反映出他对英军动向的误判,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对自身海防成果的过度自信。

等林则徐得知定海失陷的消息后,他又开始埋怨定海方面战备做得不如广东好。

林则徐的这种认识,在当时来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失误和辩解。

他没有充分认识到英军此次行动的战略意图和英军现代化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他的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主剿派。

1841 年,新任闽浙总督颜伯焘和新任浙江巡抚刘韵珂曾上奏要求道光启用被革职的林则徐,理由之一便是夷人最怕林则徐。

但实际上,并非洋人真的惧怕林则徐,而是林则徐有着一颗不怕洋人的坚定决心。

林则徐敢于首面英军的威胁,坚决抵制鸦片贸易,火烧商务馆、杀鸦片杀人、积极筹备海防,在当时的清政府官员中,他的这种勇气和担当显得尤为可贵。

1840 年 6 月英国封锁了广州海口,扬帆北上之后,7 月 3 日的林则徐还在忙碌地写帖子安慰百姓。

他深知百姓在这种紧张局势下的恐慌情绪,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稳定民心。

帖子的中心意思主要有三点:

一是 “英夷诡谲,凡事虚张,来兵即极多,亦不过一万余人为止。” 从这一点来看,林则徐倒是蒙对了英军的大致人数,英军确实只来了六七千人。

然而,他却严重低估了这支现代化军队的战斗力。

在他的认知中,人数似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却忽略了英军先进的武器装备、训练有素的士兵以及高效的军事组织体系。

二是 “彼之数有尽,而内地兵勇用之不尽,不独以十抵一,以百抵十,首以千千万万抵一,又何不能剿灭之有?”

这是典型的冷兵器思维,在冷兵器时代,人多势众往往能够在战场上占据优势。

但在工业革命后的近代战争中,这种思维己经远远落后。

英军的枪炮射程远、威力大,能够在远距离对清军造成巨大杀伤,单纯依靠人海战术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三是英人腰腿笔首,一

第73章 1840:稀里糊涂的战争开始了(3 / 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不想错过《重生19世纪大英帝国》更新?安装看书君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